提起厦门黄厝,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环岛路边的黄厝。其实,在距离海滨黄厝30多公里外的翔安区内厝镇,也有一个同名村。
【资料图】
厦门翔安香山脚下的黄厝,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老村落。黄厝村,坐落香山下,依偎九溪旁,东有狮山靠,西有虎山傍,南接鹊鸟髻,北临鸿渐峰。在这块沃土上,至今依然保留着唐、宋、元、明、清等年代的古迹、古厝、古庙和祠堂等古建筑。
俯瞰黄厝村。
早些年,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盖建新房,村里的古厝一度成为闲置资源。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创团队入驻黄厝,将现代艺术与传统古厝进行了有机融合,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
千年的历史积淀,让黄厝村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却一直“养在深闺”沉寂着。2017年底,一群人来到这里,践行“泥土精神”,绘制蓝图,默默耕耘,让千年古村在艺术的点化下,愈发芬芳,焕发活力。漫步黄厝村,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闲宅”变“靓宅”,“闲地”变“宝地”,“闲人”变“忙人”,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位于黄厝村村口的“源远流长”红砖雕景墙。
摆放在沿街村路的雕塑作品。
艺术家参与乡村再造 黄厝村刮起“文艺风”
黄厝村委会鼓励村民将自家闲置的古厝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让艺术家进驻,就这样,“艺术乡建”成为黄厝村改造的“新”路径。
从外墙彩绘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插画,到艺术家工作室窗前摆放的造型各异的陶瓷作品,以及出现在村落各角落、主题为“南音雕塑”“乡愁雕塑”“黄厝印象红砖雕展墙”的艺术创作;不定期开展各种美育公益课堂和夏令营,举办“当代雕塑艺术展”“紫云陶艺高校杯”“翔安区中小学生闽南乡土美术作品展”“生活在野·漆饕黄厝”“创艺生活节”“翔安首届厝里艺术生活节”“翔安黄厝五一艺术季”,以及美食节、泥土晚会等文艺活动……驻村艺术家们在黄厝村刮起了一阵阵“艺术风”,这些行为深深影响了当地村民,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破败的古厝被艺术家改造成艺文空间。
如今,入驻黄厝村有3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涵盖陶瓷、砖雕、漆画、雕塑等不同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了黄厝文化产业园,如艺术家任宏伟的“坐望”,延续了他作品中显著的符号之一汽油桶,将其解构设计成门饰、吧台、座椅、茶几等,令原本颇具闽南风格的老建筑,增添了活力动感及靓丽色彩;在方知间艺文空间的小院,时常会举办艺术展览、沙龙、派对等活动,为黄厝村提供了一种艺文生活的可能。
闲置古厝经过艺术家之妙手焕然一新。
史文沧是惠安崇武人,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雕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红砖雕刻,从此与这门技艺结下不解之缘。2017年,史文沧带着红砖雕刻技艺来到黄厝村,成为一名驻村艺术家。在黄厝,史文沧亲手打造闽南红砖雕艺术馆,参与黄厝乡村改造,并策划了一系列乡村展览。驻村六年,史文沧和当地村民成了好友,有不少村民跟着史文沧学砖雕。为了创作,史文沧还到处收集被弃置的古厝红砖。
史文沧致力于推广红砖雕刻,让它成为一种具有参与性的公共艺术活动,让这座仍留有红砖古厝的村庄,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红砖文化。他还和当地一些学校合作,开展“走进闽南红砖雕”的教学活动,希望有机会能在小学开设红砖雕相关课程。
“百相风狮”当代系列作品之《狮时始是》。
在黄厝村,陈青山和兄弟郑伟财成立了“山才手造工作室”,风狮爷、钟馗等陶艺作品琳琅满目,他们还开设了学生手作体验课。从会计专业毕业,到专职研究陶艺,“半路出家”的翔安青年陈青山,凭借对闽南文化的满腔热爱,挑战传统,将“风狮爷”设计得与众不同。他把对生活的感悟注入“风狮爷”,探讨一人千面的情绪,从而塑造出“百相风狮”当代系列。他说:“塑造‘百相风狮’,如同塑造‘百相自我’。”就在上个月,陈青山的“百相风狮”当代系列作品之《狮时始是》,获得了厦门文化遗产IP创新大赛(2023)一等奖。
最近,陈青山和摄影师雷雨亭、郭德尧奔走各地,用影像的方式去找寻记录风狮爷,希望有一天能办成展览。
手工制作的古琴。
在2005年以前,陈又辉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与古琴打上交道,成为古乐器的制作技艺者。那年,疲于工作的陈又辉,突然就动起自己做乐器的念头,于是,他着手准备图纸、工具、材料,走师访友,就这样踏上制作古琴和古典吉他的职业道路。“古琴制作,需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繁杂,学习的过程就是一场磨炼和修行,让我学会了静心。”陈又辉说。制作一件古琴,通常需耗费1年到1年半的时间。陈又辉告诉记者,手工琴和量产琴最大的区别,在于制琴师对材料的理解,通过双手的触感,发挥出材料的最佳性能,这样的琴才有生命力。
进驻黄厝村,陈又辉觉得来对了地方,在这里,他能够安静地做事,以真诚、纯粹的态度对待艺术。
玉雕作品。
建基地办公益课堂 为乡村播撒艺术种子
黄厝村发生的变化,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区、镇、村各级领导的扎实推进,以及村民和驻村艺术家们的积极参与。
由原黄厝学校改造而成的繁星基地,成立于2018年,这是一个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平台。基地联合驻村的艺术家工作室,以现有的砖雕、陶艺、漆画、雕塑、玉雕、国画等艺术形式为主题,策划开设各种手艺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在“玩泥巴”的过程中了解本村的古瓷文化,并通过接触不同艺术形式培养美感;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在外青年返乡创业,共同参与到乡村振兴。
融入南音元素的红色艺术雕塑《乡音》。
基地还成立了“繁星支家”志愿服务队,通过实施“泥土”计划,每周为黄厝村的学生开设公益绘画课,暑假期间还举行“鸿渐小学堂”、厦大工会“寻溯乡土”等夏令营,让城市孩子们体验乡村生活,学习农耕知识,了解闽南古厝和乡土文化;与多校共建,开展各种公益培训和知识小讲台,以此践行“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
2020年6月鸿岗窑首次开窑成功。
黄厝村里,有许多体验打卡点。
在黄厝村的一片开阔高地,有一个集古窑遗址观赏道、DIY陶瓷工坊、陶瓷集市为一体的瓷窑特色文创园。2020年6月18日,在黄厝村内的古窑遗址上,一个新的柴火窑中烧制出200余件陶瓷作品,宣告鸿岗窑首次开窑成功。以村落最初的村名“鸿岗”命名新窑,象征着新时代黄厝村对瓷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翔安目前已经发掘的八座古窑遗址中,有五座就分布于黄厝村境内,其中东烧尾窑和端平山窑为唐代窑址,黄厝窑、下宋窑及洪山窑经考古发掘被确认为宋代窑址。虽然遗址已经无法修复,但黄厝村周边的气候、水土依然很适合陶瓷的烧制生产,由此吸引了不少陶瓷艺术家驻村创作,吸引了游客前来DIY,体验陶瓷制作。
鸿渐艺术馆开馆首展——马心伯“时光的河”艺术展。
而在黄厝村繁星基地芳华礼堂的后方,矗立着一座由钢架结构建造而成、呈现传统与现代碰撞的闽南古厝造型建筑。该建筑名为鸿渐艺术馆,今年3月正式揭牌,是立足黄厝千年古村特点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为黄厝村驻村艺术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首场展览是全国知名雕塑家、画家、教育家马心伯的“时光的河”艺术展。前不久,艺术馆刚结束了第二场展览,即“火与泥的维度——金优石、何月明陶瓷艺术双个展”,金优石、何月明都是黄厝村的驻村艺术家,展览展出的是他们近十几年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
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乡村也是。古今中外,艺术与乡村似乎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艺术乡建,正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当代艺术家渠岩曾如此定义艺术乡建:“今天,艺术家开始走进乡村,不是去寻找田园牧歌,也不是去寄托无尽的乡愁,而是通过行动去链接传统的文脉,通过艺术促进乡村的复苏,使乡村在现代社会中复活。”
在黄厝村,乡土、乡情、乡愁,依然纯粹。艺术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艺术教化去改造,而是充分尊重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以柔性的方式融入,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使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同时还唤醒村民内在的文化自觉,让他们从看客变成艺术活动的参与者。(文/陈冬 图/大境乡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