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投资人去衢州
2023-05-18 11:20:07 投资界

南接福建,西连江西,北邻安徽,衢州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隋唐至清,衢州造纸业兴盛,延续至今。但当前,衢州的触角伸向更多新兴行业。


【资料图】

《衢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衢州以打造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为核心,聚力做强新材料产业,全力做大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四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特种纸、绿色门业家居、新型建材、金属制品四大传统特色产业,着力构建“1+4+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布局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

衢州这两个产业,崭露头角

投资界-VC情报局根据公开消息不完全统计,衢州市2022年以来共发生融资事件21起,其中,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融资占据半壁江山。

近来,衢州在创投圈为人津津乐道的项目当属新材料公司——碳一新能源。公司主业为锂电负极材料,囊括了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硅系负极、锂金属负极等全系负极业务。一年内,这家公司便斩获了两轮融资,身后集结了深创投、红杉中国、深投控等知名投资机构,还出现了超级产业资本——比亚迪的身影。

碳一新能源背后有一位隐秘掌舵人——岳敏。1974年出生,岳敏是国内锂电材料行业的产业大牛。在新型炭材料、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领域摸爬滚打了20余年,岳敏不仅是国内首个将天然石墨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企业家,更成为了国内锂电材料行业的技术权威。

另一个炙手可热的项目是一道新能。成立于2018年,一道新能是业内最早布局N型技术的光伏企业之一。创立之初,公司就获得了三峡资本、招商局创投等央国企资本的战略投资,随后又吸引礼瀚投资、普华资本、博时资本、永福股份、林洋能源等一众明星投资机构和知名上市公司。

在互联网时代,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衢州鲜少被主流风投机构关注。但如今,“双碳”风潮席卷而来,一切悄然发生改变。衢州一个个新能源、新材料初创项目正初露锋芒,斩获一笔又一笔融资。

设立产业基金,引凤来栖

力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金排队赶来。

去年8月,《衢州市政府产业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其中提到市产业基金投向衢州市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和各县(市、区)主导产业链引领示范项目,强链补链延链项目,省市县长工程项目和省市县重大产业项目,以及围绕科技创新驱动、世界科技前沿,抢占技术制高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项目等。

同月,衢州人才发展基金正式落地。据悉,人才基金首期规模5亿元,主要围绕市重点支持和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展开投资,重点投向市委组织部推荐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项目、乡贤项目、“专精特新”企业和其他各类优质项目等,鼓励和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来衢创业兴业。

今年2月,衢州市新安财通智造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正式通过基金业协会备案,该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规模25亿元,由衢州资本、衢控集团、工业集团共同出资设立,财通资本担任基金管理人,旨在通过股权投资方式与上市公司、链主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吸引重大项目、上市公司落地衢州。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浙江时代锂电是政府产业基金引凤筑巢的一个典型案例。

2022年6月,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新综改(杭州)基金、浙江省政府产业基金、衢州市政府产业基金以及浙江时代锂电完成基金投资签约,基金总规模165亿元,首期规模66亿元,用于赋能浙江时代锂电项目建设,助力衢州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延伸锂电材料全产业链起到积极作用。

据悉,今年2月中旬,浙江时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破土动工。建成投产后,该公司正极材料总产能将达到30万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三元正极材料基地,助力浙江省打造全球领先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一体化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眼下,基金招商模式盛行。衢州付诸实践,随着产业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当地深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势头不可阻挡。不过,产业基金LP名单中鲜少见到市场化资本的身影。产业发展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支持,活跃创投氛围衢州仍需努力。

为何是衢州?

先说新材料方面,衢州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氟、硅两个产业发展基础的基地,已形成了完整的氟材料、有机硅、无机硅三大产业链,具有国内最全的氟硅新材料产品体系;而在新能源方面,衢州是全球最大的钴材料产业基地,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产业方面具备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锂电池产业集群,正打造世界级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在产业扶持上,衢州多管齐下。今年2月,《衢州市关于承接落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到,强化产业基金引导。完善基金产品体系,组建国企投资基金、省金控共富基金,优化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并在建立容错机制前提下实行自主管理。加快组建“6+X”产业配套基金,发挥产业基金和工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六大产业链的牵引性、创新性项目。

积极争取省产业基金支持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力争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集群专项基金落地我市。

去年4月,《“大科创”专项政策操作细则(2022年版)》出台,该政策包括狠抓企业培大育强,推进产业集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创新生态、加快企业数字赋能、加强资源要素保障6大项,通过集中聚焦重点任务,理顺兑现机制、提高兑付效率,强化政策引导激励效应。

更早之前,《衢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十三五”时期,衢州坚持“产业为王、优势再造、动能培育”,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弯道超车和新兴产业换道超车。产业集群初具雏形,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特种纸等主导产业,在细分领域形成了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化学品、空气动力装备等特色制造业集群。

聚焦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上,2021年4月,《衢州市实施六大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提出,在新材料产业链提升工程上,聚焦高性能氟硅新材料、高端电子化学材料和动力电池材料三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新能源产业链提升工程上,加快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氢能源产业,突破高效率光伏组件、高性能电池隔膜、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一座城市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带来的积极效应。近年来,围绕产业链发展,衢州加快引进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联合办学,有效提升了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但当地高等教育发展依然存在高等教育学校资源少、能级偏低、高等教育辐射带动力偏弱等短板,人才引进工作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重而道远。

历史经验表明,一项新兴产业足以令一座城市“逆天改命”。而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迁,没有人愿意缺席。

相关新闻: